湖北文理学院(Hube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位于山水名城、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襄阳市,是省属本科院校,入选“湖北省2011计划”牵头高校。
学校的前身是创办于1958年的襄阳师范专科学校;1998年3月,襄阳师范专科学校、襄樊职业大学、襄樊教育学院合并组建襄樊学院,2000年湖北工艺美术学校整体并入。2011年12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湖北文理学院。学校被财政部纳入中央与地方财政共建高等学校,得到中央财政的直接拨款支持。2018年,正式获批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截止2021年4月,学校占地面积943.9千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526.6千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0.97亿元,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19亿元,纸质藏书189万册,电子图书2830GB,各类实验室50个,多媒体教室160个,校内外实训基地250个。学校开设本科专业59个,拥有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有普通全日制在校生18000人,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150余人。现有教职工1595人,专任教师1071人。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截至2021年12月,学校设有二级学院18个,开设本科专业59个,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9大学科门类。
湖北文理学院院系专业一览表
二级学院 | 专业名称 |
---|
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 | 地理科学 |
旅游管理 |
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法学院 | 法学 |
社会工作 |
教育学院 | 学前教育 |
教育技术学 |
体育学院 | 体育教育 |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
文学与传媒学院 | 汉语言文学 |
广播电视编导 |
广播电视学 |
外国语学院 | 英语 |
日语 |
音乐与舞蹈学院 | |
|
|
美术学院 | |
|
|
|
|
医学院 | 临床医学 |
护理学 |
医学检验技术 |
机械工程学院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工业工程 |
智能制造工程 |
数学与统计学院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数据计算与应用 |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
电子信息工程 |
通信工程 |
物理学 |
食品科学技术学院•化学工程学院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食品质量与安全 |
食品科学与工程 |
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 土木工程 |
建筑学 |
工程造价 |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 |
工程管理 |
经济管理学院 | 物流管理 |
财务管理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市场营销 |
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 | 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 |
车辆工程 |
自动化 |
计算机工程学院 | 物联网工程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软件工程 |
师资力量
截止2021年12月,学校现有教职工1644人,专任教师1122人,其中正高级159人,副高级414人,博士学位教师363人、硕士学位教师607人;国家级、省级等各类高层次人才30余人。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大学等高校聘任的兼职硕士生导师和本校聘任的硕士生导师共430余人,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桂卫华等荣誉(客座)教授180余人,有一批享受国务院、省政府特殊津贴的中青年专家。
省级教学团队(12个):电工电子技术教学团队(李文联)、物理科学与技术教学团队(张增常)、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团队、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团队、机械学科机电测控课程群教学团队、新闻传播实验类课程群教学团队、社会工作专业教学团队、车辆工程专业教学团队、语言学课程群教学团队、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团队、智能制造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和体育教育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
教学建设
截至2021年12月,学校有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品牌专业4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15个,省级一流本科课程31门,省级教学团队12个,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10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等专业类“本科教学工程”项目18个;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1门;省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省部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项目7个。
国家特色专业(2个):物理学、地理科学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基础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综合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数字媒体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英语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数字化设计与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省级品牌专业(4个):物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地理科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省级精品课程(1门):政治学原理
学生成绩
2013年,学生获得国家级奖项38项,省级奖项94项,其中“全自动立式封装机”获得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学校荣获“就业湖北”先进高校、湖北省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等荣誉10余项。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序号 | 专业名称 | 所属学院 | 获批年份 |
---|
1 | 社会工作 | 政法学院 | 2021 |
2 | 学前教育 | 教育学院 | 2021 |
3 | 物理学 |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 2021 |
4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机械工程学院 | 2021 |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序号 | 专业名称 | 所属学院 | 获批年份 |
---|
1 | 汉语言文学 | 文学与传媒学院 | 2019 |
2 | 广播电视学 | 文学与传媒学院 | 2019 |
3 | 地理科学 | 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 | 2019 |
4 | 车辆工程 | 汽车与交通学院 | 2019 |
5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 2019 |
6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计算机工程学院 | 2019 |
7 | 食品科学与工程 | 食品科学技术学院 | 2019 |
8 | 广播电视编导 | 文学与传媒学院 | 2020 |
9 | 土木工程 | 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 2020 |
10 | 自动化 | 汽车与交通学院 | 2020 |
11 | 体育教育 | 体育学院 | 2020 |
12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数学与统计学院 | 2021 |
13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化学工程学院 | 2021 |
14 | 临床医学 | 医学院 | 2021 |
15 | 市场营销 | 经济管理学院 | 2021 |
学生成绩
2013年,学生获得国家级奖项38项,省级奖项94项,其中“全自动立式封装机”获得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学校荣获“就业湖北”先进高校、湖北省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等荣誉10余项。
学科建设
截止2021年12月,学校拥有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群3个,省级重点学科5个,有1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中国语言文学、数学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社会工作、新闻与传播、机械、教育、材料与化工、电子信息、交通运输、生物与医药、临床医学、旅游管理、艺术
省级重点学科:中国语言文学、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政治学
对外交流
截至2021年12月,学校与襄阳市及所辖县(市、区)建立密切的校地合作关系。与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国内多所重点大学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对口支持合作关系,与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家的10多所大学建立校际交流合作关系,每年选派学生赴哈佛大学、剑桥大学等世界著名大学交流学习。
学校荣誉
2021年11月22日,入选第九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拟命名公示名单。
学术研究
科研机构
截止2013年12月,学校拥有国家科研平台6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级校企联合研发中心2个,省级技术转移示范中心1个,院士工作站1个,省级创新团队4个。
国家科研平台(6个):中国三国文化研究基地、中国屈原学会宋玉研究中心、国家汽车零部件检测重点实验室(与湖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共建)、国家动力电池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与湖北蓄电池质检中心、武汉理工大学共建)、国家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与湖北蓄电池质检中心共建)、国家数控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文理学院分中心
湖北省重点实验室(1个):低维光电材料与器件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湖北省2011计划)(2个):汽车零部件制造装备数字化湖北省协同中心、汉江发展研究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筹)
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鄂北区域发展研究中心
省级校企联合研发中心(2个):酚醛树脂改性及应用研发中心(襄阳和昌化工科技有限公司与湖北文理学院化科院)、压敏电阻器研发中心(与襄阳市三三电器有限公司共建)
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个):湖北文理学院
科研成果
截至2022年10月,近年来,学校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3项,省部级项目416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69项。年度科研经费突破5000万元;授权专利数量稳居全省高校十强。
2022年,学校获4项湖北省科学技术奖,其中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止到2020年12月31日,馆藏图书约 208 万册,各类报刊千余种,拥有中国知网(CNKI)、Nextlib 外文资源库、万方知识服务平台、Springer 外文期刊数据库、寻知外文学术文献、新东方多媒体学习库、博看中文期刊、超星移动图书馆、起点自主学习平台、读秀学术搜索、超星中文发现、云舟域空间知识服务、世界名校教育视频等数字资源和信息服务平台21个。
学术期刊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创于1981年,是由湖北文理学院主办、编辑出版的综合性学术期刊,2007年改为月刊,每月月底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刊登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类学术研究论文,主要特色栏目有农村发展研究、神学美学研究、三国历史文化研究、襄阳地方历史文化研究等。曾获全国优秀社科学报、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全国地方高校优秀学报、湖北省优秀期刊、湖北省高校优秀学报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