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航空航天大学(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简称南航(NUAA),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的一所具有航空航天民航特色、以理工类为主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入选国家“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中国高校行星科学联盟、中俄交通大学联盟成员。
学校前身是1952年10月创建的南京航空工业专科学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创办的第一批航空高等院校之一;197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首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12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民用航空局签署协议共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8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江苏省共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截至2024年11月,学校有明故宫、将军路、天目湖三个校区和国际创新港,并推进扬子江校区建设,占地面积共3404亩,建筑面积224.7万平方米;设有23个学院,开设本科专业67个;拥有硕士一级学科授权点32个、博士一级学科授权点20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6个、博士后流动站17个;有教职工3810人,其中专任教师2410人;学生39624人(其中本科生20435人,研究生18366人,学位留学生823人)。
办学规模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11月,学校有教职工3810人,其中专任教师2410人。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1662人,博士生导师741人,两院院士4人,柔性引聘院士28人,其他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13人次,国家级青年人才153人次,入选省部级各类人才计划千余人次;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6个。
师资力量(部分)类别名称 | 名称 |
---|
两院院士 | 陶宝祺、管德、刘大响、屠基达、陈达、冯培德、赵淳生、胡海岩、朱荻、宣益民、郭万林、胡海岩、叶培建、单忠德 |
国家级教师 | 胡寿松、昂海松、王岩、施大宁、王成华、朱如鹏、刘思峰 |
截至2024年6月 |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11月,学校设有23个学院,开设本科专业67个。
院系专业设置一览院系名称 | 专业名称 |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学院 | 飞行器设计与工程、工程力学、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 | 飞行器动力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车辆工程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学院 | 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生物医学工程、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集成电路学院 | 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微波毫米波系统与器件技术)、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电学院 | 机械工程、飞行器制造工程、工业设计、机器人工程、智能制造工程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 | 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应用化学、核工程与核技术、辐射防护与核安全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民航学院 | 交通运输、飞行器适航技术、土木工程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数学学院 | 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统计学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 工业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大数据管理与应用、工商管理、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 法学、行政管理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 |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 | 英语(国际贸易、民航业务)、日语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天学院 | 航空航天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飞行器控制与信息工程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软件工程、物联网工程、人工智能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长空学院 | 飞行器设计与工程、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工程、飞行器动力工程、飞行器制造工程、航空航天工程、飞行器控制与信息工程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 —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通用航空与飞行学院 | 飞行技术、交通运输(民航机务工程、民航维修工程)、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工程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物理学院 | 应用物理学、光电信息材料与器件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继续教育(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 — |
截至2024年6月,注:表格内容与学校官网简介页面数据不一致 |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11月,学校有硕士一级学科授权点32个、博士一级学科授权点20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6个、博士后流动站17个。现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9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个,国防特色学科10个。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点博士后流动站名称 | 批准时间 |
---|
机械工程 | 1988-04 |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 1989-02 |
力学 | 1991-06 |
控制科学与工程 | 1998-06 |
仪器科学与技术 | 2003-08 |
电气工程 | 2003-08 |
信息与通信工程 | 2003-08 |
交通运输工程 | 2003-08 |
管理科学与工程 | 2003-08 |
物理学 | 2007-08 |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 2007-08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2012-08 |
软件工程 | 2012-08 |
光学工程 | 2012-08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2014-08 |
数学 | 2014-08 |
网络安全 | 2019-07 |
(截至2024年6月) |
博士学位授权点学科名称 | 学位授予级别 |
---|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 |
光学工程 |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 |
交通运输工程 |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 |
电气工程 |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 |
仪器科学与技术 |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 |
信息与通信工程 |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 |
力学 |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 |
机械工程 |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 |
控制科学与工程 |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 |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 |
软件工程 |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 |
网络空间安全 |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 |
数学 |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 |
物理学 |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 |
管理科学与工程 |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 |
电子信息 | 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
机械 | 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
能源动力 | 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
材料与化工 | 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
(截至2023年3月) |
硕士学位授权点学科名称 | 学位授权级别 |
---|
应用经济学 |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
法学 |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
外国语言文学 |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
数学 |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
物理 |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
化学 |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
力学 |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
机械工程 |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
光学工程 |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
仪器科学与技术 |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
电气工程 |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
信息与通信工程 |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
控制科学与工程 |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
土木工程 |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
交通运输工程 |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
兵器科学与技术 |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
核科学与技术 |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
生物医学工程 |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
软件工程 |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
网络空间安全 |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
管理科学与工程 |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
工商管理 |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
公共管理 |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
成电路科学与工程 |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
美术学 |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
设计学 |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
课程与教学论 | 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
高等教育学 | 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
音乐学 | 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
戏剧戏曲学 | 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
广播电视艺术学 | 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
金融 |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
法律 |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
社会工作 |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
教育 |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
翻译 |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
新闻与传播 |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
土木水利 |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
交通运输 |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
工商管理 |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
会计 |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
工程管理 |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
图书情报 |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
(截至2023年3月) |
重点学科学科名称 | 学科类别 |
---|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
力学 |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
飞行器设计 |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
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 |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
航空宇航制造工程 |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
人机与环境工程 |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
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 |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
固体力学 |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
流体力学 |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
工程力学 |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
导航、制导与控制 |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
(截至2010年8月) |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24年11月,学校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8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11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6门;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工信部重点专业8个,国防重点专业5个,紧缺专业(方向)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工程力学 | 飞行器设计与工程 | 飞行器动力工程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自动化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信息工程 | 机械工程 | 飞行器制造工程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交通运输 | 土木工程 |
工业工程 | 航空航天工程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工程 | 车辆工程 | 测控技术与仪器 |
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 工业设计 |
飞行技术 | 应用物理学 | 信息与计算机科学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音乐表演 | 英语 |
软件工程 | 生物医学工程 | 核工程与核技术 |
金融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工商管理 |
会计学 |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 信息安全 |
物联网工程 | — | — |
(截至2023年12月) |
重点专业专业类别 | 专业名称 |
---|
国防重点专业 | 飞行器设计与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飞行器制造工程、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工程 |
国防紧缺专业(方向) | 核工程与核技术、飞行器制造工程(航空维修工程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微波毫米波系统与器件技术) |
工信部重点专业 | 工程力学、飞行器设计与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自动化、工业设计、应用物理学、工业工程、物联网工程 |
(截至2023年12月) |
国家级课程课程名称 | 负责人 |
---|
物理与艺术 | 施大宁 |
航天、人文与艺术 | 闻新 |
材料力学漫谈 | 邓宗白 |
无人机设计导论 | 昂海松 |
电子线路 | 王成华 |
机床数控技术 | 游有鹏 |
运筹学 | 党耀国 |
灰色系统理论 | 刘思峰 |
系统工程导论 | 周德群 |
面向对象C++程序设计 | 皮德常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 王岩 |
自动控制原理 | 吴庆宪 |
传热学II | 张靖周 |
制导与控制系统 | 陈谋 |
电机学 | 刘闯 |
机械原理 | 朱如鹏 |
航空航天材料概论 | 梁文萍 |
灰色系统理论 | 刘思峰 |
网络安全 | 陈兵 |
材料力学漫谈 | 邓宗白 |
钣金模具综合实验 | 金霞 |
民航运输概论 | 吴薇薇 |
运筹学 | 党耀国 |
网络与人工智能法 | 王建文 |
反应堆中子活化与照相虚拟仿真实验 | 汤晓斌 |
航空发动机装配与试车虚拟仿真教学实验 | 宋迎东 |
飞机大部件装配虚拟仿真实验 | 田威 |
大型建筑结构风洞仿真实验教学项目 | 柯世堂 |
多电飞机供电管理与故障重构虚拟仿真实验 | 王莉 |
多旋翼无人机装配与群体协同虚拟仿真实验 | 雷磊 |
民航大飞机客舱用户体验设计虚拟仿真实验 | 陈炳发 |
航空航天先进复合材料构件制造 | 李迎光 |
航空发动机结构分析与设计 | 宋迎东 |
航空航天材料概论 | 梁文萍 |
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英文) | 冯晓梅 |
直升机飞行力学 | 陈仁良 |
电力电子技术 | 阮新波 |
机械制造技术 | 左敦稳 |
材料科学基础 | 陶杰 |
质量管理与控制 | 方志耕 |
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 | 马维华 |
材料力学A | 孙伟 |
理论力学A | 陈建平 |
信号与系统 | 黎宁 |
飞机机身壁板断裂力学虚拟仿真实验 | 高存法 |
舰载机着舰纵向飞行控制律设计虚拟仿真实验 | 江驹 |
应急物资航空运输相机决策与调度虚拟仿真实验 | 朱建军 |
基本科研能力训练 | 孙志刚 |
(截至2024年6月) |
教学成果
截至2024年11月,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6项;学生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共获得金奖35项,银奖31项,总数稳居江苏省第一、全国高校前五。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共获得特等奖15项、一等奖25项、二等奖16项,连续十一届捧得“优胜杯”。在“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共获得金奖26项、银奖10项,连续五届捧得“优胜杯”。在国际无人机大奖赛中,连续4次获得特等奖。在“周培源杯”全国大学生力学竞赛、“中国软件杯”全国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电子设计竞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竞赛中,南航学生屡屡折桂。
国家级教学成果获奖时间 | 成果名称 | 获奖等级 | 主要完成人 |
---|
1989年 | 材料力学实验教学改革 | 特等 | 陶宝祺、汪炼、陈棣忠 |
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课程建设与改革 | 优秀 | 沈嗣昌、蒋璇、易仲芳 |
教学管理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 优秀 | 阮宝华、杨为柱、李洪兴 |
1993年 |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建设 | 二等 | 胡寿松、邓为民、徐肖豪、林代业、吴庆宪 |
系统强化能力培养,促进高质量电气技术人才成长 | 二等 | 刘迪吉、曲民兴、严仰光、王素菊、詹晓东 |
1997年 | 复合材料结构设计基础(教材) | 二等 | 李顺林、王兴业、唐羽章、肖军 |
自动控制原理(教材) | 二等 | 胡寿松、沈程智、林代业、李言俊、孟宪蔷 |
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 | 二等 | 王适存、乔新、樊蔚勋、高正、丁运亮 |
2001年 | 工程图学课程建设的改革与全方位教材体系的建设 | 二等 | 刘苏、王荣珏、李海燕、陈炳发、卜林森 |
紧密结合新兴交叉学科的发展,建设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 二等 | 陶宝祺、梁大开、袁慎芳、陈仁文、熊克 |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公共实验体系研究与基地建设 | 二等 | 伍贻兆、孙久厚、周建江、王友仁、刘正勋 |
2005年 | 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控制理论课程的立体化教学体系 | 二等 | 胡寿松、吴庆宪、刘春生、丁勇、王凤如 |
研究生自动化领域高新技术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与开放性实验教学基地建设 | 二等 | 姜长生、王友仁、姚睿、储剑波、孔德明 |
立足基础、面向学科、深入专业进行代图学课程的创新建设 | 二等 | 刘苏、王静秋、陈炳发、贾皓丽、常锋娟 |
2009年 | 航空航天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探索与实践——以胡铃心为代表的学生创新群体的培育 | 二等 | 昂海松、童明波、黄金泉、周来水、余雄庆 |
2014年 | 拓展内涵融合创新构建工科院校大学物理系列课程体系 | 一等 | 施大宁、吴平、杨雁南、刘小廷、王东生、刘友文、李香莲、潘风明、许秋生、孔实 |
创新课程体系,突出自主研学的电工电子实践课程改革与成效 | 一等(合报) | 胡仁杰、王成华、堵国樑、黄慧春、王勤、管秋梅、王友仁、王凤华、臧春华、顾玉军、邢丽冬、顾晓洁、姜斌、傅淑霞、周建江、赵扬、葛玉蓝、赵良法、赵国安、郁斌 |
面向航空先进制造技术的机械工程专业培养体系改革与实践 | 二等 | 朱如鹏、朱荻、陈蔚芳、郭宇、陈富林、安鲁陵、朱永伟、赵东标、周燕飞、刘苏 |
2018年 | 依托优势学科构建与实践工程力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新体系 | 一等 | 高存法、邓宗白、唐静静、沈星、史治宇、陈建平、张丽、严刚、金栋平、刘先斌、史志伟、蒋彦龙、顾蕴松、孔垂谦、王中叶 |
本土原创学说引领的管理定量方法课程群建设与教学改革 | 二等(合报) | 刘思峰、韩伯棠、方志耕、赵先、党耀国、徐海燕、谢乃明、菅利荣、钟华、吴和成、袁潮清、米传民、胡明礼、侯福均、关叶青、王建才、楚岩枫、陶良彦 |
需求引领,学科协同,跨界融合——航空航天领域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 二等 | 聂宏、江驹、左敦稳、陈国平、王严、周佼佼、楼佩煌、沈星、徐正扬、郑祥明 |
确定问题域,提升亲和力, 追求实效性,构建“川流不息”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 二等 | 徐川、何畏、王岩、王晖、双传学、孔令华、赵玲、侍旭、陈红桂、杨波、昂海松、刘伟 |
2022年 | 空天科技竞争时代电子信息复合创新人才培养生态体系构建与实践 | 二等 | 吴启晖,雷磊,王成华,张小飞,洪峰,黎宁,江爱华,皮德常,李雪飞,昂海松,潘时龙,刘伟强,臧春华,孔莹莹,黄彬,牛臻弋,徐燕明,张璐 |
集成学科优势,融汇产教资源,构建卓越工程师创新实践教育体系 | 二等 | 孔垂谦,施大宁,陶勇,朱建军,王成华,朱如鹏,侍旭,李君,梁文萍,王静,刘长江,袁磊,钱钰,贾佳丽,赵子玥,高存法,毛军逵,陈兵 |
高端制造业卓越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 二等 | 李迎光,朱荻,郝小忠,陈蔚芳,隋少春,朱如鹏,毛军逵,游有鹏,徐九华,楼佩煌,何宁,江爱华,朱增伟,丁文锋,卢文壮 |
需求引领,价值塑造,能力提升,航空科技高质量研究生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 二等 | 冯绍红,高存法,陆洋,郑祥明,佘明,许静,韩楚,钱征华,沈星,魏小辉,吕宏强,胡挺 |
(截至2024年6月) |
合作交流
学校围绕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坚持“互惠双赢、实质实效、连续稳定、长期深入”的原则,突出“三航”特色,充分发挥学校基础研究和工程创新优势,实与名校名企发展合作伙伴关系。截至2024年6月,学校与来自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英国、意大利、俄罗斯、澳大利亚、日本等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87所国际知名高等院校和一流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学校持续稳步推进“全球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推进计划”,与英国布里斯托大学、俄罗斯国立航空航天大学、法国民航大学、意大利热那亚大学等16所海外高校签署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协议,从教育教学、科研合作、学术交流等方面开展深层次全方位的国际合作。
学校与中航工业、中国商飞等合作创立“空中丝路联盟”;作为主发起单位,与美国垂直飞行学会、印度科技学院、日本直升机学会、俄罗斯喀山国立技术大学、韩国科学技术院、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等7家外方高校/组织发起成立“国际直升机教育联盟”。围绕国家“双一流”建设重大需求,加入“一带一路航天创新联盟”“中国航天科技教育联盟”、工信部高校联盟(G7联盟)、中俄综合性大学联盟、中俄交通大学校长联盟、苏英、苏加、苏港澳联盟等,旨在通过这些国际合作交流平台加强行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提高学校国际影响力。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项目名称 | 办学层次 | 获批时间 | 毕业人数 | 备注 |
---|
南航-伦敦城市大学自动化(航空电子与控制)本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 本科 | 2011 | / | 江苏省第二批中外合作办学高水平示范性建设工程(2017) |
南航-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交通运输)本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 本科 | 2012 | / | 江苏省第二批中外合作办学高水平示范性建设工程(2016) |
南航-英国克兰菲尔德大学航空制造(航空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项目 | 硕士 | 2018 | / | 2019年开始招生 |
(截至2024年6月) |
校际合作办学项目序号 | 合作院校 | 项目类型 | 招收专业 |
---|
1 | 美国普渡大学西北校区 | 2+2项目、3+1项目、4+0.5+1项目 | 工程类 |
2 | 美国安柏瑞德航空航天大学 | 3+1+1项目 | 工程类、管理类 |
3 | 美国密西根大学迪尔本校区 | 3+1+1项目 | 工程类、管理类、人文艺术类 |
4 | 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 | 3+1+硕博项目 | 工程类、理科类 |
5 | 英国伦敦城市大学 | 2+2项目、3+2项目、4+1项目 | 工程类 |
6 |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 | 3+2项目 | 材料类 |
7 | 英国爱丁堡大学 | 2+2项目、4+1项目 | 工程类 |
8 | 英国布里斯托大学 | 2+2项目 | 电子信息类 |
9 | 英国拉夫堡大学 | 3+2项目 | 材料类 |
4+1项目 | 电子、通信、计算机和信息工程类、数理类 |
10 | 英国诺丁汉大学 | 2+2项目、4+1项目 | 工程类 |
11 | 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 | 2+2项目、4+1项目 | 工程类 |
12 | 法国ISAE航空院校集团:ENSMA、ENAC和SUPAERO | 双硕士学位项目(法语授课) | 机械类、民航类 |
13 | 法国梅斯国立工程师学院(ENIM)/法国国立工程师学院集团(GROUPE ENI) | 3+2项目/3+3项目 | 机械工程、材料工程、工业工程 |
14 | 法国里尔管理学院 | 3+2项目 | 经管类专业 |
15 | 法国雷恩商学院 | 3/3.5/4+1.5项目 | 人文、经管和外语类 |
16 | 法国南特中央理工大学 | 3+1+2项目 | 机械类 |
17 | 俄罗斯莫斯科航空学院 | 1+1+0.5双硕士学位项目 | 飞行器动力工程、发动机工程、航空工程 |
18 | 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 | 3+2项目 | 计算机类、电子通信类 |
19 | 新加坡国立大学 | 硕博连读项目 | 信息、自动化、计算机、经济、数学、管理类 |
(截至2024年6月) |
国际科研合作序号 | 实验室名称 | 依托学院 | 合作高校 |
---|
1 | 航空航天结构力学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 航空学院 | 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 |
2 | 中俄直升机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 航空学院 | 喀山国立技术大学 |
3 | 可持续制造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 机电学院 | 德国达姆斯塔德工业大学 |
4 | 空中交通模拟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 民航学院 | 荷兰埃因霍温大学 |
5 | 空中交通管理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 民航学院 | 法国国立民用航空学校 |
6 | 先进粒子放射治疗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 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 | 意大利帕维亚大学 |
(截至2024年6月) |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11月,学校建有231个科研机构,有航空航天结构力学及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直升机动力学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科研平台12个,国家级创新中心3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2个、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1个。
科研平台级别 | 科研平台 |
---|
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 机械结构力学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 | 直升机旋翼动力学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
国防科技工业技术研究应用中心 | 国防科技工业难加工材料加工技术研究应用中心 |
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 超声电机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
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 精密驱动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 |
飞行器先进设计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 |
纳智能材料器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雷达成像与微波光子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国家空管飞行流量管理技术重点实验室 |
航空发动机热环境与热结构工信部重点实验室 |
多电飞机电气系统工信部重点实验室 |
中小型无人机先进技术工信部重点实验室 |
先进飞行器导航、控制与健康管理工信部重点实验室 |
面向苛刻环境的材料制备与防护技术工信部重点实验室 |
高安全系统的软件开发与验证技术工信部重点实验室 |
飞行器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工信部重点实验室 |
高速载运设施的无损检测监控技术工信部重点实验室 |
电磁频谱空间认知动态系统工信部重点实验室 |
非定常空气动力学与流动控制工信部重点实验室 |
深空星表探测机构技术工信部重点实验室 |
模式分析与机器智能工信部重点实验室 |
江苏省精密与微细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 |
江苏省风力机设计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 |
江苏省航空动力系统重点实验室 |
江苏省高效电化学储能技术重点实验室 |
江苏省数字化医疗装备技术重点实验室 |
江苏省新能源发电与电能变换重点实验室 |
江苏省物联网与控制技术重点实验室 |
江苏省能量转换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 |
江苏省仿生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 |
民航飞机健康监测与智能维护重点实验室 |
江苏省核能装备材料工程实验室 |
江苏省中小型绿色动力装置工程实验室 |
江苏省高性能金属构件激光增材制造工程实验室 |
智能材料与结构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 |
航空电源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 |
省部级工程研究中心、科研基地 | 高效精密加工与装备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航空航天电源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飞行器自主控制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江苏省数字化设计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江苏省超声电机工程研究中心 |
江苏省复合材料工程研究中心 |
江苏省轨道交通运行安全智能检测工程中心 |
江苏省航空航天先进制造技术与装备工程研究中心 |
民航总局航空维修工程科研基地 |
人文社科类省部级研究中心、科研基地 | 江苏省后评价研究中心 |
能源软科学研究中心 |
科学发展研究中心 |
国际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 |
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 |
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基地 |
江苏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研究中心 |
巴尔干地区研究中心 |
江苏省人力资源发展研究基地 |
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 |
工信智库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产业政策法规研究中心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低碳发展研究院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研究中心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网络空间公共安全研究中心(研究院)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业和信息化智库评价中心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中心 |
(国家级实验室仅列举部分) |
科研成果
截至2024年11月,学校获部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1849项,其中国家奖84项,为共和国贡献了若干个第一,包括我国第一架无人驾驶大型靶机、第一架无人驾驶核试验取样机、第一架高原无人驾驶机、第一架无人驾驶直升机、第一架微型飞行器等,自主研制的“天巡一号”微小卫星成功发射。在基础研究领域,学校取得了“直升机广义涡流理论”“振动控制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理论”“飞机制造协调准确度与容差分配理论”等一批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理论成果。在国防科技领域,学校参与了我国几乎所有航空重要型号的预研、技术攻关、试验研究,有多项技术在“嫦娥”系列等航天工程中得到了成功应用,为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励(部分)奖项 | 项目 | 第一完成人 |
---|
2004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 振动控制中的非线性动力学 | 胡海岩 |
200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飞行器中的非线性隔振技术 | 胡海岩 |
2006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 振动控制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 | 胡海岩 |
200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自主控制导航微型飞行器系统 | 昂海松 |
2009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 双凸极电机及其启动发电系统 | 周波 |
2011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汽车装配线摩擦输送关键技术及成套装备 | 杨雷 |
201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 低维纳米功能材料与器件原理的物理力学研究 | 郭万林 |
2012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飞行器起落装置设计、分析与试验技术 | 聂宏 |
2013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 大行程、高精度、快响应直线压电电机 | 赵淳生 |
2016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 飞机复杂结构件数控加工动态特征技术及应用 | 李迎光 |
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 动态系统故障诊断与可靠容错控制 | 姜斌 |
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新型发动机非常规排气系统设计方法及关键技术 | 徐惊雷 |
江苏省科学技术奖奖项 | 项目 | 主要完成人 |
---|
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 商用车高性能电液复合转向系统关键技术及推广应用 | 赵万忠,王春燕,周小川,郭耀华,栾众楷 |
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 异类逼近器耦合协同设计与控制综合理论方法及应用 | 陈谋,邵书义,葛乃安,张锐,胡伟,周章勇 |
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 船舶高效率大推力电推进器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 王凯,曹瑞武,朱姝姝,吉青山,谢堂海 |
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 全复合材料飞机大部件的材料研发设计制造一体化技术及应用 | 李顺,姚卫星,马婷婷,于祺,陈仁良 |
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 航空航天轻合金大型复杂结构精准激光焊接技术与装备 | 占小红,周军,封小松,李光俊,王磊磊 |
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 压电智能结构的同步开关阻尼半主动减振降噪理论及应用 | 季宏丽,吴义鹏,张超,陶翀骢,裘进浩 |
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 航空发动机高强韧材料高质高效磨削及其砂轮的理论与方法 | 丁文锋,徐九华,傅玉灿,苏宏华,杨卓勇 |
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 大尺寸金属回转体构件连续局部塑性成形技术与应用 | 陶杰,郭训忠,仇云龙,孟宪虎,朱瑞 |
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 基于功能分子变化的抗肿瘤疗效即时评估体系的建立及研究 | 顾月清,马祎,钱志余,韩智豪,牛淼淼 |
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 高效高可靠性开关磁阻电机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 | 陈昊,全力,刘闯,朱红军,孙健,杜怿 |
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 高性能多维力传感器及其阵列关键技术与用 | 戴振东,吉爱红,李晨,杨跞,姚举禄 |
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 锂电池材料高效绿色生产智能成套装备的关键技术及应用 | 袁红东,吴青聪,虞兰剑,吴孟涛,蒋素荣 |
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 配电设备大规模自组织高效检测关键技术、装备及应用 | 郑建华,朱海华,贾勇勇,陶加贵,赵恒 |
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 复杂电网下电力电子并网装备的稳定性基础理论与运行控制技术 | 许津铭,陈杰,陈新,钱强,陈文明 |
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 基于空地联合的电磁频谱信号监测定位技术与应用 | 张小飞,朱秋明,李建峰,晋本周 |
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 工程固废高效再生利用创新技术研发与工程应用 | 吴瑾,赵文政,朱志铎,王捷,杨桂新 |
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 区域节能减碳“诊断-识别-分担-评估”一体化靶向决策方法 | 王群伟,周鹏,周德群,张成,查冬兰 |
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 电力设备状态低功耗无源无线感知关键技术及应用 | 胡成博,吴大鹏,路永玲,张国江,杨景刚 |
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 智能双向神经感知义肢技术 | 尹奎英,陆晓,黄银和,周升丽,刘川 |
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 超薄超宽非织造布高速热轧成套装备研发及产业化 | 余克,徐吉,徐锋,王烨超,苏纯,曹霞 |
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 效率>24.3%N型TOPCon双面光伏电池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 | 刘志锋,杜哲仁,李玉芳,季根华,刘荣林 |
(仅列举部分) |
学术资源
学术期刊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是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主管、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主办的主要反映航空、航天、民航特色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为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
期刊为《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航空航天类核心期刊,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中国科技论文统计分析数据库(CSTPCD)核心库、荷兰Scopus数据库、美国EBSCO数据库等,并入选《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以及《航空航天类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T2级。
期刊被评为“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期刊”“江苏省期刊明珠奖—优秀栏目”等,并荣获江苏省新闻出版类最高奖项“江苏省新闻出版政府奖•期刊奖”。
期刊除接收反映航空、航天、民航等理工类学科的基础或应用研究成果的高质量学术论文外,还为航空航天领域的科研院所及学术团体出版学术论文专辑。
《数据采集与处理》
《数据采集与处理》是中国科协主管,中国电子学会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联合主办,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并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数据采集与处理》为中文核心期刊(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类),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并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扩展库、荷兰Scopus数据库、俄罗斯《文摘杂志》、日本科学技术社数据库、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英国INSPEC数据库等国内外权威数据库收录。
《振动、测试与诊断》
《振动、测试与诊断》是由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主管,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全国高校机械工程测试技术研究会联合主办,是反映振动、动态测试及故障诊断学科领域的科研成果及其应用情况的技术性刊物。主要介绍国内外以振动测试与故障诊断为中心的动态测试理论、方法和手段的研究及应用方面的技术文献、专题报告和学术动态,包括实验测试技术、测试仪器的研制、方法和系统组成、信号分析、数据处理、参数识别与故障诊断以及有关装置的设计、使用、控制、标定和校准等。
期刊创刊于1980年。被美国Ei Compendex(核心)、荷兰Scopus数据库、JST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5版)机械、仪表工业类核心期刊)等国内外多家重要数据库收录,为WJCI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报告来源期刊,入选《机械工程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和《振动工程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T2级、《航空航天类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T3级,并连续4届被评为“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
馆藏资源
截至2024年5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有明故宫校区、将军路校区和天目湖校区(过渡)三处馆舍,包括院系分馆在内总面积4.56万平米,阅览座位6200余席。图书馆除了收藏306.1万余件印刷型文献之外,还拥有丰富的各类电子型及数字型文献信息资源1360万余册,初步形成以航空、航天、民航为特色,以计算机科学、电子科学、自动控制、机械制造、材料科学等为重点,工、理、管、经、哲、法等多学科相结合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
所获荣誉
学校荣誉(仅列举部分)时间 | 奖项 |
---|
2016年 | 江苏省文明单位校园 |
2018年 | 模范老干部之家 |
2018年 | 公共机构能效领跑者 |
2020年 | 2019年江苏省外国文教专家管理工作先进单位 |
2021年 | 2020年度江苏省来华留学生教育先进集体 |
2022年 | 江苏省高等学校信息化建设先进单位 |
2023年 | 江苏省宣传思想工作先进集体 |